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與CITI評價
自2007年開始,我國頻頻發生與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有關的群體事件。例如2009年11月番禹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2017年4月九江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
一、生活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的產生
項目團隊通過研究“天下無焚”公眾號中列舉的五個關于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的群體事件,發現事件的產生存在一定的共性,我們從中列舉兩個群體事件的發生情況。
江西九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因項目環評未完成,環評有眾多疑點,政府信息公開存在前后矛盾,企業面對公眾對項目情況的咨詢,諱莫如深。公眾號披露了志愿者與光大國際的一通電話錄音,反饋說上層領導對這個項目保持沉默,既不說這個項目是光大的,也不說這個項目不是光大的,直到后面政府部門在官網進行公示,項目才冠名光大國際,從而引發公眾質疑。 中山北部垃圾焚燒廠,因環評未被主動公開,且公眾信息公開申請被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企業在線監測數據異常,且周邊公眾多次向相關部分反饋焚燒廠污染問題,未得到有效處理等問題,讓公眾難以接受。 九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群體事件 項目團隊查閱了較多的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的發生與進展情況,可以看出公眾在面對新興的垃圾焚燒行業時,從最初的陌生,到垃圾焚燒廠運行以后,感受到了垃圾焚燒廠對周邊環境影響,例如:垃圾焚燒廠周邊的惡臭、垃圾運輸道路上滲濾液的滴落等等,難免對于垃圾焚燒廠產生了抵觸心理。 這些不單影響著在建垃圾焚燒廠,也會影響到在運行垃圾焚燒廠。只要是依法維權,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眾參與權益就應該被保證,因此,就需要企業更多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構建鄰里和諧的關系。 同時,我們從近些年垃圾焚燒廠發生的環境群體事件中,我們從中可以總結出生活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的幾個特點: 1、公眾難以和企業或者政府平等對話。 2、政府的公共決策過程不公開、不規范。 3、公眾對于垃圾焚燒產生的有害物排放的嫌惡與恐懼。 CITI評價是全球首個基于品牌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表現的量化評價體系,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研發,采用政府監管、在線監測、經確認的公眾舉報、企業披露、第三方環境審核等公開數據,對品牌在華供應鏈的環境管理表現進行動態評價。 進一步,企業應需推動其產業鏈的供應商,對供應商進行分類管理,識別環境影響較高的供應商,并公開要求環境合規,如飛灰、滲濾液、爐渣等處理環節。持續關注并確保垃圾焚燒項目中對環境影響較高的供應商,檢索其環境合規表現,推動問題供應商對環境違規做出公開說明。 在CITI評價的最后,還提到希望企業設定能源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以及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減排目標。推動供應商統計并收集年度污染物排放、溫室氣體排放、能源和資源消耗情況,通過數據收集跟蹤供應商的表現,并推動供應商披露環境數據。積極提高供應鏈信息公開水平,主動完整地公開各項污染物的自動監測數據以及手工監測數據。 例如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將信息公開,讓企業運行更加透明化,讓問題真相及企業真實的聲音被公眾了解,不單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更可以增強企業公信力,相信公眾在面對這樣的企業投資的垃圾焚燒項目時,也會更加的理性。 CITI評價的開展,也是蕪湖生態中心推動垃圾焚燒廠清潔運行的重要行動之一,在此,我們希望更多的垃圾焚燒企業可以加入到我們的評價中來,為建設更加節能環保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